首页 > 法律文集 > 专家文集 > 蔡昉文集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

2017-04-18 A- A+

  在7月30日举行的2016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指出,供给侧的经济增长因素要进一步挖掘,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的高增速,出现了长期向下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将供给侧改革提上议程。蔡昉认为,城镇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

  蔡昉指出,上一轮改革中,传统的城镇化过程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城镇化主要是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转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供给。此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的融入使得城市整体的年龄构成更合理,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回报率。

  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只有16%是来自于城市自身,其它84%都是“机械增长”,即从外面非城地区迁入。其中的26%人是农民工,也就是今天的1.7亿农民工,他们占到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蔡昉认为,如果农民工这26%的贡献可以持续,我们的城镇化就具有可持续性。而在这26%的农业转移人口中,真正的每年新增农民工大多为农村16岁到19岁的人口。

  这部分人口在2014年已经到达了峰值,从去年起开始出现负增长,因此,农民工的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

  “过去我们每年农村务工人口都是4%,到了2014年只有1.3%,去年只有0.4%,今后还会继续下降,城镇化也会有减速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推动城镇化,需要进行改革。”蔡昉说。这也证明,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可以提高潜在增长能力。

  据其之前的测算,在2011到2020年期间,如果每年的非农产业劳动参与率(劳动率供给)能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应使这个时期的潜在增长率增加0.88个百分点;同样地,如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对应的潜在增长率几乎达到一个百分点,因此这两项改革是显而易见的改革红利。

  蔡昉认为,我们现在推进改革需要认识到改革是有红利的,改革和增长不是此消彼长的。改革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至少户籍制度改革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在认识到改革能够带来红利的情况下,改革成本和改革收益不对称也是改革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让大家分担改革成本,分享改革红利,预期明确才可能激励相荣地推进改革。

  蔡昉说,改革应该把目标定在机制体制的变化上,而不是用指标来考察它。他注意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城镇化有一个硬性指标,即到2020年获得城市户口人占的比重要达到45%。但他发现,其中有很大比例是通过改变区划提高城镇化率的,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