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文集 > 专家文集 > 季卫东文集

“伦奎斯特法院”的天平与砝码

2017-01-18季卫东 A- A+

   最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同时出现了两个空位。先是桑德拉•奥康纳大法官(75岁)在初夏以护理病重丈夫为由宣布辞职。接着威廉•伦奎斯特院长在9月3日以80岁高龄溘然长逝。面对这样的异常事态,布什总统匆忙在9月5日宣布一项破格的人事安排:改变让华盛顿联邦高等法院的约翰•罗伯茨法官(50岁,曾担任伦奎斯特院长的助理、里根和老布什两代总统的法律顾问)接替奥康纳大法官席位的原定计划,提名他直接继任院长。此举引起一片错愕。

  在美国政治中,联邦最高法院的作用举足轻重,而院长,更是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伦奎斯特做大法官长达33年,晚期的19年承担院长要职,当然给这个时代打下了深重的烙印。特别是在1974-94年期间,他通过坚持不懈的说服工作,使新保守主义从几声孤雁哀鸣,逐渐变成了司法界合唱的主旋律。所谓“伦奎斯特法院”的1986-2005年体制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让审判的天平右倾化。这次多年难得一遇的新陈代谢,适逢共和党执政,为延续伦奎斯特的既定路线提供了绝佳机会,也在民主党内引起了忧虑和警觉。

  曾几何时,当故总统尼克松一边摸索访问中国的途径、一边琢磨如何把伦奎斯特送进联邦最高法院之际,罗斯福新政所确立的左翼自由主义(哈贝马斯把它与社会民主主义等量齐观)的优势还很明显。在1971年,参议院的大法官任命事项承认程序,使这位极端保守分子不得不面对由民主党主导的、长达三个月的严厉质询。为此,共和党专门创造出了“伦奎斯特别逼供信(Rehnquisition)”这个新的英语名词,用来指责对方是在搞“异端审判(inquisition)”和私刑。 转眼间15度寒暑更换,到了1986年,这回轮到故总统里根来决定接受伯格首席大法官的推荐,指定伦奎斯特为继任院长。这项提案虽然在参议院获得了65票对33票的多数支持,但对首席大法官的任命持反对意见的多至33票,也算得上史无前例。

  没有人否认伦奎斯特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法律家。此公思路缜密、辩才无碍,有时发言甚至会得到来自敌对阵营的情不自禁的喝彩。也没有人跟着民谚嚷嚷什么像伦奎斯特这样的好法律家就无法成为好邻居。因为他总是那么态度和蔼,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架势,很会讲轶闻故事和笑话,深得幽默以及交友之道的个中三昧。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使他能够对最高法院同事们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并在时而3比3比3、时而5比4的格局中维持着妙不可言的动态均衡。

  但是,他那鲜明的意识形态、那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却还是让法院内外的很多人感到如芒刺在背。众人皆知,这个保守派领袖起草过支持种族分离政策的判决理由,一直反对歧视纠正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对承认妇女人工流产权的最高法院判例(Roe v. Wade)也持有异议。他还否定同性爱的自由,不赞成在保障刑事被告的人权方面的某些举措,呵护宗教势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过,伦奎斯特在限制隐私和个人自由决定权方面的努力大都失败了,只有关于宗教信仰的观点超出了少数意见的范畴,对判例导向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可以盖棺论定的是,伦奎斯特借助违宪审查制度以及司法积极主义的现成砝码,成功地逆转了公法判例的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州政府的独立和尊严。在防止立法被选情左右而变得急功近利方面,特别是在与州际通商条款、限制联邦权限的宪法第10修正案、关于联邦不干涉州事务的宪法第14修正案第5节相关的领域中,他的观点得到司法界的理解和赞同。正如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凯思琳•萨利文指出的那样:“他领导了一场真正的联邦主义革命,与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相比,都废除了更多的侵犯州权的国会法案”。据调查合计,在1994-2004年期间,“伦奎斯特法院”有30件案件作出了联邦成文法违宪的判断,比改革派“沃伦法院”(1953-69年)奉行司法积极主义时期的违宪判断还多出三分之一;其中大约半数涉及人权保障,另外的半数则涉及州权保障。

  然而导致伦奎斯特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也家喻户晓的丰功伟绩,却并不是基于所谓“真正的司法审查”的联邦主义革命,而是2000年总统大选。当那年12月,两位候选人为重新盘点和计算选票闹到对簿公堂,布什诉戈尔一案吸引了全球的眼球时,多亏伦奎斯特一锤定音才避免了民主体制和宪法的空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伦奎斯特法院”,就没有当今的共和党布什政权。但正是从伦奎斯特首席大法官投票干涉佛罗里达州法院对验票进行司法决定,并在最高法院构成支持布什的多数方那一刻开始,美国政治的风格也开始发生质变。

  人们提到伦奎斯特时,往往会涉及奥康纳。如果说前者是引擎,那么后者就是刹车;两人配合默契,维持着司法界顶层的微妙均衡。目前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格局基本上表现为:右翼保守派4人,稳健的左翼自由主义改革派4人,另外还有具有保守倾向的中间派1人――不受自身信条左右而坚持理性的中庸之道的奥康纳大法官是也。特别在2000年总统大选后,左右两派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和加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呈现两极分化,这个奥康纳 “钟摆投票(swing vote)”的砝码更加显出其关键性。有位电视主持人甚至干脆把“伦奎斯特法院”的后期称为“奥康纳的时代”。

  记得1991年9月我刚到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东道主劳伦斯•弗里德曼教授约我谈研究计划,并亲自陪我参观专业图书馆。在一间优雅的红墙谈话厅里,我看到并列悬挂的两幅放大照片。劳伦斯说明这是两位著名校友:伦奎斯特和奥康纳,他们在1952年以优异成绩同期毕业于斯坦福法学院。据说他们在第二学年曾经有过约会,但后来却友好分手、各奔前程。然而谁能料到他们会相隔10年先后被遴选为大法官?谁又能料到他们竟会在同一年,各自以生离和死别的形式离开那座“正义的殿堂”?

  最高法院同时出现两个空位,对于早就眼巴巴地指望打破那种动态均衡格局的保守派而言,不啻天赐良机。消息传开后,福音教派等宗教组织已经发动了两万余人的神甫等采取多样化手段开展宣传攻势,还有压力集团抛出1亿美元做电视广告,试图影响大法官的人选,进而改变某些宪法判例。据报道,不久前一位遭到强奸的妇女到药店购买坠胎药,就被公然拒之门外。可见,某些即使已经确立的法律权利,也很有可能被进一步右倾化的浪涛所吞没之类的担心,并非杞人无事忧天倾。鉴于这种局面,民主党已经扬言,如果布什总统提名极端保守派补缺,那么将在参议院承认审议程序中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坚决抵制。

  现在已经清楚了,预定接替伦奎斯特院长交椅的将是一位根红苗壮、嫡系真传的保守派,虽然罗伯茨法官的立场还不算过于极端。这项人事议案会被参议院顺利通过吗?由谁来继续发挥像奥康纳那样的调节器作用呢?让我们且拭目以待。

  (2005年9月13日)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