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文集 > 专家文集 > 信春鹰文集

法官职业化的制度保障

2017-01-19信春鹰 A- A+

   法官职业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设计和保障的问题。法官是什么样子,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制度的选择。我们现在有30多万法院工作人员,其中有20多万具有法官职称,但是他们的职业化程度达到了什么水平?或者说能不能用职业化这个词来描述我们现在的法官群体?回答很可能是否定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和我们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制度设计有关。直到今年统一司法考试实行之前,法官职业的入口和行政机关的入口是一样的,首先要通过的是公务员考试,其次才是法院内部的业务考试,前者是门槛,后者是陪衬。进入之后的工作安排,晋升路径,考核标准,管理体制,几乎完全是行政化的。此外,法官承载的社会使命与行政官员相同的地方太多而相异的地方太少。

  一般说来,一个职业的形成需要诸多社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对专业化知识的需要。而社会对于专业化知识的需要又是和社会成员的认识能力相适应的。例如,在一个经济和文化极度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找巫医看病,请有力气的人盖房子,找长者裁决纠纷,这里不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矛盾和纠纷亦日益复杂,法官就从这样的社会需要中分离出来了。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法官是否能够独立仲裁所有的社会纠纷,或者说,法官仲裁社会纠纷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一个社会法治的程度。

  与这样的社会使命相适应,法官必须专业化和职业化。专业化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化要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职业形象,职业保障。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法官职业化的目标,将其作为法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的、长远的战略性措施,这是一个突破,是法官自我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强化的结果。有意识比没有意识要好,但光有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要进行制度改革。法官不是官,是一个职业,有自己的职业标准和规则,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可能困扰司法改革的很多问题都能够解决了。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