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典 (注释法典)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7年4月5日国务院令第492号公布 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理解与适用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2007年4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5章38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条例》第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由此可见,《条例》把公正、公平、便民,及时、准确,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首先,《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予以公开。《条例》还根据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各级行政机关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范围。

  其次,《条例》规定了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最后,《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机制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

  政府信息公开程序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生命和正当性的外在表现。合理、适当的程序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实现和相关立法宗旨、目标的达成,提供了理性、有效率、可预期的路径。《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在框架、原则和基本规则上统一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制度。通过主动公开程序和依申请公开程序,特别是通过系统、明确地规定依申请公开的程序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证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地公开。

  首先,《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程序,如《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了主动公开的期限要求,即主动公开的期限一般为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如果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则作为例外从其规定处理。

  其次,《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程序,主要包括依申请公开的形式及要求,依申请公开的答复方式、答复期限、答复形式以及依申请公开的收费等问题。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

  首先,《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制度。监督制度主要包括考核、评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年度报告制度以及举报制度等。

  其次,《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根据《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最后,《条例》规定了违反该条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第三十四条规定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一般情况下责令行政机关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相应的处分;而对于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六种情形,情节较轻的,责令行政机关改正,若情节严重,除依法给予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相应的处分外,还要依法给予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注释 政府信息公开体现了政府的依法行政、服务行政理念。首先,公开政府信息,是对我国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只有知悉了政府信息,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监督权等其他权利。其次,公开政府信息,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这不仅是履行我国加入WTO对透明度原则予以承诺的要求,更有助于克服暗箱操作、滥用公权力等腐败行为,有利于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公开政府信息,更有利于发挥现代政府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第二条【政府信息的定义】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注释[构成政府信息的要素]

  第一,政府信息的产生者是行政机关。这里的行政机关是广义的,包括狭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被授权组织而言,其除了根据授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之外,还有其自身的业务活动,而只有依授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才属于政府信息,其开展自身业务时所形成的信息则不属于这里所定义的政府信息。

  第二,政府信息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首先,对“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理解。行政机关对外进行行政管理活动所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当然属于政府信息。但行政机关内部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信息是否属于政府信息呢?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活动尽管没有对外行使公权力并发生法律效力,但其仍然是公共资金运转的结果,同样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行政机关因履行对内管理职能而产生的信息,除了归属于公务员个人并且与其职位无关的信息以及需要保密的信息之外,都在公开之列。其次,对“制作或者获取”的理解。政府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无疑会产生和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但是对于这些信息,行政机关并非都有制作或者获取的必要。应当认为,只有那些对于与政府履行职责直接相关的信息,行政机关才有制作或者获取的必要。这里的“制作或者获取”既包括其自身制作的信息,也包括其获取的其他主体制作但与政府职责的履行密切相关的信息。

  第三,政府信息是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必须通过有形载体加以记录、保存。这些载体既可以是纸质文件,也可以是胶卷、磁带、磁盘以及其他存储介质,而没有以一定载体形式存在的口头消息、社会传闻等不属于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对此没有公开的义务。

  案例 1.袁某与安徽省人民政府不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法定职责纠纷上诉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8]皖行终字第0136号)

  案件适用要点:本案当事人所争议的焦点涉及两个问题:(1)被上诉人是否适格。(2)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内部请示材料是否属于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

  (1)关于被上诉人是否适格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作出了一般规定,即“谁制作谁公开”、“谁保管谁公开”。省政府法制办是办理复议案件的机构,属于省政府职能部门,复议材料也由其保管,一般情况下省政府法制办可以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但本案上诉人申请的事项是被上诉人复议中止事由的相关材料,按照《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七条、《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第(六)项的规定,复议过程中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报请的机关应当是复议机关。上诉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机关是被上诉人,不论上诉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公开范围,答复的主体亦应是被上诉人。故省政府作为被告及被上诉人是适格的主体。

  (2)行政复议材料的公开问题。

  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公开的政府信息,是被上诉人在行政复议案件程序中,为妥善处理好复议案件,在对法律、政策把握不准情况下,向有关机关的请示,应当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请示材料。由于行政复议还未形成最终结果,该请示材料能否对复议案件造成影响,最终该材料确定为不对外公开的内部答复,还是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而对外发布,仍处于不确定状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没有明确说明“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的公开时机,即是职责履行完毕后应当公开,还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任何环节都要公开?法院认为,如果政府机关获取的信息在行政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公开,不仅不利于行政活动的开展,而且将严重影响行政效率。因此,在复议案件没有最终结果的情况下,该请示材料不能认定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对于上诉人的信息公开申请,被上诉人及时给予答复,并告知其可按照《行政复议法》赋予的权利,查阅、复制复议案件的材料、了解办案相关信息。上诉人的委托代理人,也到被上诉人处查阅复议案件的卷宗,复印了相关材料,从被上诉人处获知到其申请要求公开的信息,也就是说上诉人要求信息公开的目的已经达到,从而说明被上诉人履行了法定职责。上诉人在已获知信息的情况下,仍以被上诉人没按照其要求的方式公开诉被上诉人行政不作为的理由不能成立,法院不予支持。

  2.丁某某诉上海市黄浦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决定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0]沪二中行终字第25号)

  案件适用要点: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当事人要求获取的应当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本案中,上诉人要求获取的“某路某号丁某某(户)安置用房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检测报告”的信息,是被上诉人基于其拆迁人身份而取得的。被上诉人虽然是行政机关,但其作为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实施的拆迁行为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故被上诉人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取得的信息不是其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信息,不属于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

  3.郑某与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纠纷上诉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终字第228号)

  案件适用要点: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规定,被上诉人是对上诉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进行答复的义务机关。上诉人申请公开“1955年及1956年私有住房改造中郑某家(户名郑某)从支付地界税到改付房租的签字登记信息”,被上诉人受理后,经查认定该信息虽属其职责权限范围,但其并未制作或获取过该信息。该局遂根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二十三条第(四)项的规定,在法定期限内答复上诉人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被上诉人上述行为事实清楚,程序合法,符合法律规定。上诉人坚持认为申请公开的信息客观存在,但未能提供直接充分有效的证据予以证明,故法院认定上诉请求缺乏事实证据及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4.邱某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开决定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0]沪二中行终字第123号)

  案件适用要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条规定了立法目的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所界定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被上诉人作为公安机关,同时具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双重职能。现上诉人申请公开的《关于轻微刑事案件审查逮捕适用条件的若干意见》,系被上诉人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定的,内容涉及刑事司法范畴,并非被上诉人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中制定的政府信息。故被上诉人适用《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项的规定,答复上诉人其申请文件不属于政府信息范围,适用法律正确。

  链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第3、4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2条;《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3条;《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一

  第三条【组织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注释[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对于垂直领导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是否享有管理权?]

  根据本条第三款的规定,尽管主管政府信息公开的是地方政府的某一部门,但是其主管范围却并不局限于本级政府的各部门、机构等下属单位,而是覆盖其所在的行政区域。因此,无论是实行中央垂直领导的海关、国税、金融、外汇管理部门,还是实行省级以下垂直领导的地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方面,都必须服从属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链接《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8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一;《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5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3条

  第四条【工作机构和具体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

  (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四)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

  注释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都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至于哪个机构可以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本条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由各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从实践来看,由于各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不同,其指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也不相同,包括办公室、信息处(科)、新闻处(科)、法制处(科)等,一般都是综合性机构,很少出现指定某一业务处(科)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情况。

  链接《就业促进法》第35条;《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6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6条

  第五条【公正、公平、便民原则】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注释[公正、公平、便民的要求]

  公正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能够做到不偏私、不歧视,符合法律正义的标准并且以正当的目的行使公共权力。

  公平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充分保障每个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政府信息,防止某些群体或者某些社会成员以双重或者多重标准来满足私利,从而损害其他群体或者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

  便民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减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

  [依申请公开的事务能否委托他人代为实施?]

  一般来说,对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场所公开,但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来说,除了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多数情况下申请人还需到保存这些信息的专门场所办理申请事宜。尤其是对于那些被较高级别行政机关,如省、市两级机关所保存的政府信息而言,申请人申请信息公开可能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出于便民原则的考虑,对于这部分政府信息,可以考虑委托基层政府及其部门,群众基层自治组织,甚至社会中介组织代为办理公开。即由受委托的机关或组织代为接受当事人的申请并作初步审查,之后向负责公开的行政机关报送,经负责机关核查同意后再由受委托者向申请人转交有关政府信息。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4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4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2条

  第六条【及时、准确原则】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注释 及时性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时间上的要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获得过时的信息就等于没有获得信息。因此,能否及时获得信息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条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及时公布政府信息,使政府信息尽可能在“有效期”之内对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发挥作用。

  准确性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内容上的要求。准确性要求行政机关不得公布虚假信息、尽量避免公开错误信息。另外,准确性还要求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链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0条;《传染病防治法》第38条;《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二(四);《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4、7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4条

  第七条【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注释 本条应当与《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来理解适用,发布政府信息的前提之一是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对于所发布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要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对于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后才能对外发布的信息,应当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发布。

  链接《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测绘法》第32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11条

  第八条【保障公共利益原则】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案例 王某诉上海市某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纠纷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初字第1号)

  案件适用要点:原告向被告提出要求公开7号文的申请,被告经审查后,认为该文系该区旧区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原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的请示,该文属于行政机关(机构)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其内容尚不确定,公开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据此,被告答复原告其要求公开的上述文件不属于公开范围。该答复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八条及《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并无不当。综上,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链接《保守国家秘密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7、10条

  第二章 公开的范围

  第九条【主动公开的范围】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注释 主动公开是指对于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各级行政机关应当采取有效形式,在职责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公开。主动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也是本条例设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实际上,本条规定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密切相联,许多内容实际上是该意见内容的法定化。根据本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第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本项中的政府信息与公众密切相关,包括内容广泛,可以通过实施细则和条文参见规定进一步细化。

  第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形:(1)因公众知情权保障、行使的需要而主动公开的信息;(2)为行政立法、决策过程公众参与所需而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这些政府信息为人民群众所广泛知晓,可以使公众对特定政府机关的组织、职能、办事程序等事项有一个全面、综合性了解,需要处理特定事务时可以知道需要通过哪个特定机关、经由何种程序办理解决,具有很强的便民性,便于行政相对人获得行政服务、申请审批许可等;并通过公开这些设置、职能和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活动依据的透明公开程度,有利于规范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促进和实现依法行政。

  第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本项规定属于兜底条款,为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扩展主动公开的范围留下充分空间和合法依据。对属于这一范围的政府信息,不管公众是否提出公开申请,政府机关都必须主动公开,供公众周知、查阅。

  链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0条;《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二(二);《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5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1条;《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第32条

  第十条【县级以上政府主动公开的重点内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四)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八)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九)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注释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公开的具体内容,并且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本条规定的这十一项政府信息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政府信息的一般规定,也是对本条例第九条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内容应当包含但是不限于这十一项规定。至于其他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内容,由行政机关根据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基本要求自行确定。

  链接《立法法》第62条;《城乡规划法》第8条;《统计法》第14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第27、28条;《政府采购法》第7、11、63条;《行政许可法》第5、30条;《科学技术进步法》第65条;《节约能源法》第21条;《就业促进法》第34、35条;《水污染防治法》第25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12条;《传染病防治法》第34、35、36条;《水法》第16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7条

  第十一条【设区的市级、县级政府主动公开的补充规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三)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四)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注释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除执行上级政府的决定和命令,指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外,主要任务是管理城市、乡镇,规划城乡建设,提供市政公益设施,安排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本条即根据其特定职能补充规定了该级人民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

  链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

  第十二条【乡镇政府主动公开的重点内容】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五)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六)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七)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八)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注释 乡(镇)人民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基层组织,乡(镇)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乡(镇)人民政府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推动国家关于农村工作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链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

  第十三条【依申请公开的范围】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注释 依申请公开不同于主动公开,它是指对于只涉及部分人和事,不必要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自身需要向当地政府或政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政府或者政府行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程序向申请人公开。依申请公开的适用范围限于不属于行政机关依《条例》相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即“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其条件为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

  [依申请公开与主动公开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二者设立的目的不同。依申请公开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和事的生产、生活和科研需要,加上对行政成本的考虑而设立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而主动公开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普遍的信息需求,公开的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设定的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由此可见,二者设立的目的不同,主动公开应当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方式。

  第二,二者提供政府信息的途径不同。对于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而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第三,二者是否收费不同。对于依申请公开,行政机关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这主要是考虑到行政机关为申请人提供信息服务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而对于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不得收取费用。

  [外国人是否可以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应当注意的是,本条例中有关申请政府信息主体的用词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文本解释不应认为包括外国人和外国组织。按照相关解释,任何外国人、外国组织,可通过我国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至于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向我国政府申请获取其他政府信息的,应该依据国际法规定的原则,按照对等原则来进行处理。这是目前处理外国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也是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

  案例 赵某诉郑州市中原区物价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案(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09]郑行终字第135号)

  案件适用要点:公民申请公开相关政府信息,需证明其对该信息有“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本案被上诉人赵某仅出于“为学习研究价格法律法规,监督价格违法行为”的需要提出信息公开申请,不符合相关规定。故上诉人郑州市中原区物价局主张被上诉人赵某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理由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特殊需要”的上诉理由成立,法院予以采纳。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1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8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5条

  第十四条【保密审查机制】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注释[保密审查的范围]

  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单位对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应当标明密级,在保密期限内不得对外公开。对于属于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在审查时应当征求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信息权所有人的意见。

  [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审查的例外规定]

  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包括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政府信息和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共三种情形。但是,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公开存在限制条件,即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并非绝对不公开,它们受到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的;二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

  [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范围应当如何界定?]

  国家秘密的范围主要是《保守国家保密法》第九条规定的7个方面。除此之外,《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又规定了泄密后会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的8种损害后果。凡是属于上述7个基本方面的事项或8种损害后果之一的,都属于保密范围。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九条的规定,下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1)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7)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此外,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

  [涉及国家秘密的审查机制]

  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各机关、单位依照规定确定密级、变更密级和解密,应当接受其上级机关和有关保密工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机关、单位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机关、单位执行上级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需要定密的,根据所执行的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确定。下级机关、单位认为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有关定密事项属于上级机关、单位的定密权限,应当先行采取保密措施,并立即报请上级机关、单位确定;没有上级机关、单位的,应当立即提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案例 1.孟某诉上海市虹口区某管理局信息公开答复纠纷案(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8]虹行初字第39号)

  案件适用要点: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所以原告要求获取的“拆迁人应当向被委托的拆迁单位出具委托书”,该信息需要有一个书面载体予以反映。现从[2003]沪二中行终字第371号行政判决书表述看,委托事项已包含在劳务合同中,两者共用同一个书面载体,原告认为被告处掌握的劳务合同和委托书为两份单独的书面材料缺乏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属于商业秘密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这里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经营信息。因劳务合同属于企业行为,有委托、费用等经营信息,属于权利人不欲为公众所知悉、能为其带来利益的经营信息,被告以此认定为商业秘密,经询问权利人后决定不予公开,与法无悖。但被告在告知书中未写明委托事项与劳务合同为同一份材料,被告处不掌握单独的委托书这一书面载体,致原告误解,存在不当。原告提供行政判决书以证明该信息属公开范围,法院认为,被告在另案中根据行政诉讼法及证据规则的要求向法院提供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证据,该行为不同于政府信息公开。首先证据交付的对象仅限于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并非社会公众,所以原告以此证明该信息不属商业秘密缺乏说服力,法院不予采纳。

  2.黄某某诉上海市杨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决定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0]沪二中行终字第154号)

  案件适用要点:上诉人申请获取的“黄某某祖母王某某将某路某号于1966年1月6日及1969年3月31日申请上交归公的申请书”信息涉及本市某路某号房屋,该房屋目前仍是公房性质,故上诉人申请获取的信息属于公房历史资料信息。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及《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可以依法确定密级。被上诉人依照本机关以及建设部的有关保密规定,认定上诉人要求获取的公房历史资料信息属国家秘密,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决定不予公开,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第二十一条第(二)项、《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二)项之规定。被上诉人所作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

  链接《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第65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1条;《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政府采购法》第11条;《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2、13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9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9、12条;《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五

  第三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五条【公开方式】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注释 所谓公开方式,即行政主体向社会公众主动传播政府信息的途径和载体,包括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

  适用本条时应当注意:

  第一,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同于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载体。对于某些公开方式来说,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载体本身就是传播这种信息的载体,例如政府公报。但对大多数公开方式来说,两者存在差别。例如,电视是传播政府信息的载体,但记录和保存这些信息的载体却可能是纸张、胶片、录音、录像或者电子数据。

  第二,对公开方式的选择,主要以传播的效率为考虑,即以最小的成本使政府信息为最多的人群所知晓,某种方式的传播效率越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就越有利。

  第三,本条规定的仅仅是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至于依申请公开的方式,《条例》并没有通过专门条款给予规定,而是与依申请公开的程序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予规定。

  第四,除了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外,本条也并不限制行政机关因地制宜采用其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事实上,各种公告栏、公告墙至今仍是许多基层单位公开政府信息的有效途径。

  链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4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8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3条;《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二、四

  第十六条【公开场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注释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场所的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条第一款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这是对各级人民政府的硬性规定,是落实本条例确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保障。

  第二,本条第二款要求行政机关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这是对各级行政机关的弹性要求,强调因地制宜。

  第三,本条第三款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充分发挥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公开方式都需要开辟专门的场所,需要设立专门场所的公开方式多以纸质文本为信息载体。对于电视、广播、政府网站等公开方式,公众在自己的个人活动空间内即可进入,无须开辟专门场所。

  案例 赵某某与上海市某某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纠纷上诉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终字第229号)

  案件适用要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系关于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特别规定,上海市某某管理局作为规划管理部门,依此规章移交系争规划管理资料符合相关规定。《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档案馆接收行政机关依法移交的档案涉及政府信息的,其公开适用档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该局在收到赵某某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就其申请公开的信息查阅了相关资料,查明该信息已经向上海市城建档案馆移交。该局遂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告知信息移交情况及公开该信息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定。该被诉政府信息公开答复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也无不当。

  链接《档案法》第4章;《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5条

  第十七条【公开主体】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注释 政府信息可以分为行政机关自己制作的政府信息和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不同类型的政府信息,公开主体也应当不同。因此,本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这是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一般规定,通常概括为“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公开原则。

  在特殊情况下,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本条例关于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规定属于一般规定,如果其他法律、法规对某类政府信息的公开主体作出了与此不同的规定,则属于特殊规定,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应当按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政府信息的公开主体。这些特殊规定针对的是特定的政府信息,比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由于这些政府信息一旦公开将会造成重大影响,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有特定主体才能公开。那么,不论行政机关自己制作还是从他人那里获取的这类政府信息,都应当按照特殊规定办理公开事宜。

  案例 1.徐某某与上海市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决定纠纷上诉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终字第217号)

  案件适用要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七条对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职责权限范围作出了明确划分。根据本条规定,按照政府信息来源的不同,负有公开义务的行政机关亦有所不同。本案中,上诉人申请公开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均系被上诉人之外的其他行政机关制作,被上诉人答复上诉人应分别向黄浦区发改委、黄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以及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

  2.孔某某与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纠纷上诉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终字第254号)

  案件适用要点: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批准,作为“某通道改建工程(北段)”项目建设的拆迁人,独立实施房屋拆迁工作,并非受原市政工程局委托进行拆迁。上诉人认为原市政工程局是对涉及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的政府信息予以公开的义务机关,缺乏法律依据。根据《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第六条之规定,本市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原市政工程局不是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不具有对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定职权。由于上诉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属于原市政工程局的职责范围,故被上诉人作为原市政工程局行政管理职能的承继机关,答复上诉人其要求获取的政府信息不属于本机关公开职责权限范围,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链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7条;《传染病防治法》第38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第19、20条;《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6条

  第十八条【公开期限】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注释[如何理解本条规定的“20个工作日”的起算点?]

  根据本条规定,起算点是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在实践中如何确定,应当根据不同种类政府信息制作、完成的方式和表现进行综合考虑。以文件形式存在的政府信息,一般应以该行政文件在行政机关的首长签署或加盖公章之日为形成之日,即起算点;对于视听资料,应以编辑完毕之日为起算点。政府信息变更的,实际上形成了一条新的政府信息,应当在本规定期限内重新对外发布,更新政府信息。

  [地方关于公开时限的规定与本条规定不一致的应当如何处理?]

  在本条例制定之前,如果一些地方已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专门规定,其中主动公开的期限要求与本条例规定不一致的,是否应根据本条例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应视情况而定:

  (1)当规定主动公开期限的规范性文件为地方性法规时,根据本条规定的“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要求,不必修订地方规定,即可适用地方的规定。

  (2)当规定主动公开期限的规范性文件为行政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时,且规定期限超过20个工作日,则构成下位法违反上位法的规定,根据《立法法》第87条的规定,应当对地方规定予以改变或者撤销,使其公开期限不超过20个工作日的期限。在这些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修改之前,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自政府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日内公开。

  (3)当规定主动公开期限的规范性文件为行政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但规定期限短于20个工作日时,属于地方政府做出更为严格的期限规定,也符合“20个工作日内”的要求,与本《条例》并不冲突,地方政府的规定无需进行修订或调整。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7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第10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4条

  第十九条【公开程序】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18、19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5条

  第二十条【依申请公开的形式和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注释[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求]

  (1)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一般形式要件是书面形式。根据本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这是关于申请形式的原则性规定。书面形式,一般理解为纸质形式,比如填写申请表格等。但是,为了使社会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获取政府信息,本款还规定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所谓数据电文,一般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受或者储存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或者传真。在特定情形下,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也可以通过口头形式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2)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需要提供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并且应当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0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1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6条

  第二十一条【依申请公开的答复】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案例 1.诸某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纠纷上诉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终字第130号)

  案件适用要点:上诉人诸某申请公开“沪规字[92]第41号文批准”,被上诉人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经审查后认为没有该编号形式,上诉人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存在。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项、《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二十三条第(四)项,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政府信息不存在告知书》。其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申请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理应明确信息内容,描述所需信息的文件名称、文号或者确切特征,供义务机关查找。本案中上诉人对所申请公开信息内容无法正确表述,而被上诉人根据上诉人提供的线索查阅了1992年发文的所有登记情况,其已尽搜索、查找之义务。上诉人坚持认为申请公开的信息存在,并由被上诉人掌握,应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或线索予以证明。鉴于上诉人的诉请缺乏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原审判决维持被上诉人的答复并无不当。

  2.孔某某诉上海市虹口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终字第302号)

  案件适用要点:上诉人向被上诉人提出要求公开“对房屋拆迁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的申请,该申请类似于咨询,并未明确特定政府信息的文件名称、文号等特征。被上诉人据此作出“对房屋拆迁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相关信息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上诉人可上网到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网站获取”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并无不当。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1、24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2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7条

  第二十二条【区分公开制度】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注释 本条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是一项义务性规定,对于凡是能够做区分处理的政府信息,做到既不泄漏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又能满足申请人需要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都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案例 杨某与崇明县规划和土地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纠纷上诉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沪二中行终字第242号)

  案件适用要点:被上诉人负有对上诉人杨某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的法定职责。被上诉人在受理上诉人杨某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提供该政府信息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被上诉人虽向上诉人提供了其申请公开的信息,但未按照法规规定给予答复,不尽规范,属行政瑕疵。某房地[2003]75号文所附附件“附:1.某府办函[2003]137号;2.县政府专题会议纪要;3.某房地[2003]56号。”法院认为,该三份文件是不同行政机关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是被告向崇明县发展改革计划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时的行文依据,而非某房地[2003]75号文件框架内细则、说明等,并非涉案信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被上诉人未予提供并无不当。综上,上诉人认为被告所提供的某房地[2003]75号文件内容不完整,缺失附件1、2、3,被告的行为剥夺了原告的知情权,要求法院撤销政府信息公开答复的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链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3条

  第二十三条【裁量公开制度】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注释 本条规定了行政机关对于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时的裁量公开制度。这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即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时应当在信息公开所保护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信息不公开所保护的个人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通过本条赋予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一定的裁量权,不但可以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更为科学和全面,而且也有利于真正实现确定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所保护的社会利益。

  适用本条规定时,应当注意:第一,本条规定的程序适用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第二,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的前提是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第三,第三方对涉及自身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是否可以依申请公开,具有决定权。基于对商业秘密、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本条规定了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行政机关不得依申请公开。第四,在适用本条处理依申请公开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的问题时,必须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即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第二十四条【依申请公开的答复期限】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案例 刘某与阜阳市颍泉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纠纷上诉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皖行终字第0079号)

  案件适用要点: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被上诉人颍泉区政府在收到上诉人申请后,因不能及时予以答复,应依法将批准延长答复期限的情况告知上诉人刘某。被上诉人未履行该告知义务,程序上虽存在瑕疵,但被上诉人在批准延长的期限内答复了上诉人,并不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关于答复期限的规定。故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逾期履行法定职责违法,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2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4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8条;《电力监管信息公开办法》第14条

  第二十五条【与申请人自身有关的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注释 考虑到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往往涉及公民的个人隐私、有关企业的商业秘密,倘若不对获取程序作出严格限制,很可能会造成这些政府信息被随意申请公开,给权利人带来负面影响,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保护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不被非法披露,本条专门对此规定了更为严格的申请程序,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要求其除了按照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一般规定提交书面申请书外,还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以便于行政机关确认申请人的身份。

  此外,考虑到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并且这些信息数量多、来源杂、涉及面广,行政机关在登记、收集和整理这些政府信息时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有错漏。为了及时更正错误,防止这些政府信息不准确而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本条第二款专门规定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时的更正程序,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案例 丁某某诉上海市黄浦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决定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0]沪二中行终字第133号)

  案件适用要点:被上诉人黄浦建交委受理上诉人丁某某的申请后,经审查认为丁某某的申请涉及与其自身相关的登记等信息,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五条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作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告知书》,告知丁某某在15天内到该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办理委托手续。该告知于法有据,并无不当。被上诉人给予上诉人15天提交有效身份证件或办理委托手续的时间在合理范围内,该提交补充申请材料的期限不应计入被上诉人作出答复的期限。此外,上诉人要求获取“安置用房的权属”,该申请所指向是反映房屋权利归属的材料,被上诉人认为该申请与上诉人此前申请的“安置用房的产权权属证明”重复,据此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无不当。

  链接《居民身份证法》第14条;《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3条

  第二十六条【依申请公开的形式】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第二十七条【依申请公开的收费】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注释[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原则]

  关于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原则,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收费的对象是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机关依照本条例规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不得向任何人收取任何费用;二是收费项目只能是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除此以外不得有其他收费项目;三是收费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并且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标准]

  关于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标准,本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各地方、各部门无权自行规定收费标准。这主要是考虑到政府信息公开涉及面广,如果由各地方、各部门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可能会出现各地方、各部门对同一类事项的收费标准差异过大的情形,不利于申请人公平地获取政府信息。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5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5条

  第二十八条【申请费用的减免】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注释[申请费用减免的条件及程序]

  申请费用减免的条件:(1)减免费用的对象只能是公民,对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并不适用;(2)减免费用的实质要件是公民确有经济困难;(3)减免费用的形式要件是公民本人提出申请。

  减免费用的程序是公民本人提出申请,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于减免相关费用的规定并不是行政机关的强制义务,即并不是行政机关对所有因为经济困难提出减免相关费用的申请都必须同意。

  [对阅读或视听障碍公民的帮助]

  关于行政机关为申请人提供必要帮助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规定适用的对象限于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公民。他们因为自身生理或者认知水平方面的缺陷,在申请时往往难以迅速、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故本条规定了行政机关为其提供必要帮助的义务。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6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5条

  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九条【考核、评议、责任追究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注释[考核]

  考核制度是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它应当制定考核的具体办法,确立考核的具体标准,并且要明确考核机构及其人员构成。考核应当针对各行政机关及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人员定期进行,可以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数据统计、报表分析、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社会评议]

  社会评议制度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的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制度。由于人民群众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都有切身体会。由他们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是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

  [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制度是考核、评议制度能够切实发挥监督作用的保障。如果不根据考核、评议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追究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不到位的工作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么考核、评议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考核、评议完毕之后,必须及时根据责任追究办法,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较差的部门中有关责任人员予以惩戒。

  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7、28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8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24条;《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六

  第三十条【监督检查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注释 在考核、评议制度之外,本条又规定了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可以发现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其及时纠正。这是一种事中的监督制度,由有权机关主动进行,与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事后的救济制度相比,可以提前避免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且受益者范围更广。

  根据本条例的规定,有权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主体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这一规定与二者的法定职权相一致。根据本条例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而监察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中专门行使监察职能的行政机关,有权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惩戒。

  本条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里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政机关具体承办政府信息公开事宜的情况;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的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情况;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的情况以及行政机关履行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的情况。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29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7条

  第三十一条【年度报告制度】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31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9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25条

  第三十二条【年度报告的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链接《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31条

  第三十三条【举报制度和救济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注释[举报制度]

  对于本条所规定的举报制度,应当从以下方面予以理解:一是,有权举报的主体十分广泛,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都可以举报;二是,举报的理由是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三是,受理举报的主体是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四是,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举报后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及时调查处理。

  [救济制度]

  根据本条规定,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获取救济。而且行政复议并非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申请行政复议还是提起行政诉讼,由当事人自由选择。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其可以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政府信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实践中,政府信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或其他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而没有主动公开,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2)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不予答复或者拒绝公开(包括部分拒绝公开)的;或者行政机关没有按照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的;或者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侵犯其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

  (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要求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行政机关拒绝更正的。

  (4)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当事人]

  (1)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行政诉讼原告。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行政诉讼原告是启动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主体。根据《条例》的规定,复议申请人和行政诉讼原告应当是“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申请人;二是政府信息公开涉及的第三方;三是与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有利害关系的人。

  (2)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和行政诉讼被告。政府信息公开中,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和行政诉讼被告取决于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范围。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同时,《条例》附则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那么,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他们与行政机关一样,都可能成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和行政诉讼被告。

  (3)第三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与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参加复议或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前面提到,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申请人和政府信息公开涉及的第三方都可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行政诉讼原告。因此,在政府信息公开涉及第三方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时,二者都可成为复议申请人和原告,那么,确定第三人就要看谁先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了。当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人先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其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第三方就是第三人,反之亦然。

  链接《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第6条;《行政诉讼法》第11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六(十六);《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32、33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第19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26条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注释 本条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责令改正和处分。责令改正是针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是对违法行为后果及其违法行为本身的纠正,目的是强制行政机关履行法定义务。处分是一种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惩戒措施,属于纪律责任范畴。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规定的“情节严重”,是指长时间不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经责令仍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的失密、泄密后果等情形。

  第三十五条【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链接《保守国家秘密法》第48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3条;《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35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27条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被授权组织的适用】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七条【对公共企事业单位的适用】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

  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七;《交通运输部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37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9、20、21、22、23、28条;《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三

  第三十八条【施行时间】本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目录 下一篇:信访条例

打赏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Copyright 农权法律网 www.nmq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6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