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治纵横 > 生活与法

“被告人”≠“被告” 法律术语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

2018-04-23 A- A+

  “被告人”与“被告”有什么区别?违法是否等于犯罪?如今法律与大家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有些法律术语,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分属不同的法律范畴,在适用范围上有明确法律规定,必须严格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昨日,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检察官从众多法律术语中,挑选了5个最为常见的加以解读,提醒人们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被告人”等于“被告”?

  这两个词虽只有一字之差,且同样是案件的一方当事人,但两者的法律含义完全不同。检察官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刑事案件中,被公诉机关指控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称作“被告人”,而在民商事、行政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称作“被告”(与原告相对应)。

  简单通俗地说,刑事案件中是没有“被告”这一称谓的,民商事、行政案件中也是没有“被告人”这一称谓的。案件性质不同,当事人的称谓也就不同,这是不可混淆的。

  “拘役”等于“拘留”?

  拘役与刑事拘留、行政拘留、民事拘留虽然都是短期剥夺自由,看上去很相近,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检察官说,拘役是刑罚方法,适用于犯罪分子,以刑法为依据。拘留又分为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民事拘留3种。

  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适用于《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的7种情形之一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行政拘留适用于违反行政法律法规;民事拘留适用于具有《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的6种行为之一,但又不构成犯罪的民事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

  “涉案嫌疑人”等于“犯罪嫌疑人”?

  涉案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表达的大概意思一致。检察官介绍,前者适用比较广泛,可用于行政案件,也可用于刑事案件,后者只能用于刑事案件。

  犯罪嫌疑人,又称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是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证明有罪,不然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

  犯罪嫌疑人,不仅可以表示涉嫌犯罪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利违法,经单位集体决定或有关负责人决定实施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

  “原告”等于“自诉人”?

  相比于前3个,这个能更好地区别一些。检察官说,自诉人是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而原告一般是在民事方面,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其权益。

  “违法”等于“犯罪”?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检察官介绍,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轻重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